找到相关内容6311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虚云戒制思想及其实践析论

    陈金凤(1969-),男,江西万载人,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,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后,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、中国佛道文化,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(...

    陈金凤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294095.html
  • 虚云大师振兴佛教及其佛教教育思想

    四川宜宾人,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博士生。   [1]吕宽贤等著、张志哲选编:《虚云禅学精华录》下册,扬州: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,1996年,页597。   [2]据谭世宝考证,“以戒为师”...

    胡孝忠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394101.html
  • “四分五周因果”与“三圣圆融

    十一年,澄观游历五台山,接着又去了四川的峨眉山。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,澄观弘法于五台山及周围地区,以行方等忏法,应请讲经和著述为主。他的《华严经疏》六十卷,自唐德宗兴元元年(784)正月动笔,至贞元七年...

    弘安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094127.html
  • 试析虚云和尚禅净合一的修行观

      试析虚云和尚禅净合一的修行观   四川大学哲学系 李万进   内容提要:虚云和尚的修行观体现了禅中有净,以禅为主的特色,其禅修之法虽然人融入了念佛的内容,却不是称名念佛,而是以“念佛是谁”为话头的参究念佛,因此虚云和尚在开示众人时,专门谈及了参禅与念佛的关系,认为念佛是为了配合参禅。在如何参究与提撕“念佛十四回”的话头上,虚云和尚专门进行了开示,体现出了他独特的体验与...

    李万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194128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一生中的难事奇事

    和前四川布政使赵藩坐在殿内,老和尚向前敬礼,李不顾;赵藩与老和尚是旧交,问老和尚到这里来有什么事?老和尚敬礼详述一切。时根源怒形于色,厉声问曰:“佛教何用有何益?”老和尚答:“圣人设教,总以济世利民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03994651.html
  • 洪州禅的思想特色

    禅法。这种方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表现得十分自然、朴实,这对于禅宗师徒关系的融洽化,以及参禅问学、传法授徒手段的多样化,具有深远意义。   道一(709-788),汉州什邡(今四川什邡人),俗姓马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4994912.html
  • 苯教历史三段论之由来及剖析

    rin po che vbar ba)[Z],手抄本:廓·宣努贝《青史》(deb thar sngon po),成都:四川民族出版社,1985年,第701—704页;土观·曲吉尼玛:《土观教派源流》...

    才让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695211.html
  • 《浮山志》第三章 第二节 碑刻

    房师亮,一九零三年八月十七日,生于桐城谢庄。二十年代,两度德国留学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了伟大的北伐战争。后任昆华医院主治医生,同济大学教授。建国后,历任四川、安徽卫生厅长、政协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595784.html
  • 《浮山志》第五章:人物

    “在陆山庄”于浮山西麓。题在陆山庄之中堂为“此藏轩”,后辞官归里,隐居浮渡。天启甲子年(公元1624年),出使四川,卜得“同人于野”之辞,因题雪浪岩为“野同岩”。   吴应宾(1565——1634)...论文诗说》、《语故》及《音韵通论》等。   浮山公学初创时,光明甫为该校董事。1936年后,连续担任三年董事长,常住学校,筹集经费,过问教学。1941年,学校被日机轰炸,他时在四川,闻讯即多方奔走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1095801.html
  • 神圣化还是世俗化——佛教慈善何去何从?

    自己,也就是启发自我的本性。”   ——这才是佛教慈善的本来面目。  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本站特约评论员李向平教授发表观点:“功德”与“慈善”之辩   继2007年四川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1596092.html